在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,机制砂作为天然砂的优质替代品,市场需求持续旺盛。然而,许多砂石生产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常常被一个核心问题所困扰——出砂率低。这不仅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,还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线成本的攀升。究其根源,往往在于破碎设备的选择不当。而在众多破碎设备中,对辊破碎机凭借其独特的“挤压破碎”原理,正成为破解这一难题、实现“砂”到成功的利器。

一、 出砂率低的“元凶”何在?
出砂率低,简单说就是投入大量原料后,产出的、符合粒度要求的高品质机制砂比例偏低。这通常表现为:
1、石粉含量过高:过度破碎产生大量无用石粉,既占用了设备处理能力,又增加了除尘负担,成品砂价值降低。
2、针片状颗粒过多:采用冲击式破碎等“硬碰硬”原理的设备,易产生大量针片状颗粒,这类颗粒级配不良,影响混凝土强度与和易性,不被市场欢迎。
3、粗骨料占比大:破碎不充分,导致半成品返回再加工的比例高,增加了能耗和设备磨损,整体效率低下。
这些问题的背后,往往是破碎原理与物料特性不匹配。传统的锤破或冲击破,主要依靠撞击、打击来破碎石料,力量猛烈且难以精确控制,极易造成“该破的没破透,不该破的成粉了”的尴尬局面。

二、 对辊破碎机:“挤压破碎”如何成就高出砂率?
对辊破碎机的核心优势,就在于其朴实无华却高效精准的挤压破碎原理。它主要由两个相向旋转的辊轮组成,物料从上方进入两辊之间的缝隙(辊缝),随着辊轮的转动,物料被强行啮入,受到持续增大的压力,最终被挤压、劈裂而破碎。
这一原理为实现高出砂率带来了三大决定性好处:
1、选择性破碎与粒形优化:挤压作用更像是一种“慢工出细活”。它主要作用于物料天然的裂纹和薄弱面,使其沿解理面裂开。这种方式产生的颗粒多呈立方体或多棱体,粒形圆润、级配连续,极大地减少了针片状含量。这种形状的机制砂在混凝土拌合中能减少空隙,增加密实度,品质自然更高。
2、精准控制与低过粉碎率:两辊之间的间隙(辊缝)是控制出料粒度的关键。通过液压或弹簧装置可精确调整辊缝大小,需要多大粒径的砂,就设定多大的辊缝。物料在通过时受到的是“一次通过、一次校准”的破碎,避免了在破碎腔内被反复无序地撞击,从而显著降低了石粉的产生率,将宝贵的原料更多地转化为合格成品砂。
3、能耗与磨损的平衡:相较于冲击破碎,挤压破碎是静压载荷,能量更多地用于有效做功——破碎物料本身,而不是消耗在无效的撞击声能和热量上。同时,辊轮表面的耐磨衬板磨损相对均匀,使用寿命长,维护成本更低,这从另一个维度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出砂率的稳定性。

三、 实现“砂”到成功的应用策略
要充分发挥对辊破碎机的优势,实现大的出砂率,还需注意以下几点:
1、物料适配:它特别适合破碎中等硬度及以下的脆性物料,如石灰石、风化石等。对于高硬度物料,虽可使用,但需综合考虑辊轮磨损。
2、工艺布局:在制砂生产线中,对辊破常作为中碎或细碎设备,布置在颚式破碎机之后,用于对初级破碎后的物料进行精细整形和制砂。有时也采用“对辊破+振动筛”的闭路循环,确保所有产品均达标。
3、维护保养:定期检查辊面磨损情况,及时修复或更换,是保证出砂率和粒形持续稳定的关键。
总之,当出砂率成为制约砂石厂效益的瓶颈时,转换思路,从破碎原理上寻求突破是关键。对辊破碎机凭借其经典的挤压破碎原理,以精准、高效、节能的方式,直接命中了出砂率低、粒形差的行业痛点。

吉宏机械是对辊破碎机的专业生产厂家,生产经验丰富、机械性能好,技术有保障,并且价格优惠,可以为您减去很多不必要的开支。有需要的用户朋友,欢迎在线咨询进行详细了解或来厂参观试机!联系电话:13849116116。
